2013年4月24日

檢討證所稅 找回台股活水

 



  • 2013-04-24
  • 第1364期
  • 洪三雄


稅收減少、股民失血、外資影響力大增

台股量能始終難站穩正常的千億水準,政府不僅沒有收到預期中的稅收,整體股市參與者的結構和趨勢,更令人對台灣資本市場深感憂心。

日前,監察院以「行政院及財政部於一○一年修法復徵證所稅期間,造成股市市值大量蒸發,證交稅大幅短收,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且我國資金因而鉅額外流」、「與民意不符」而提案糾正。

事實上,台股量能自去年二月創下波段高峰以來,單日成交均值皆盤旋在六○○至八○○億元之間,始終難站穩正常的千億水準。如將觀察期間拉長,其趨勢更令人對台灣資本市場深感憂慮,但只要勇於檢討,找出根源、對症下藥,相信也不難重回過去的股市榮景。

稅交稅短收五五○億

談到股市低迷的原因,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能不先論及去年初財政部所拋出的證所稅議題。由於這是馬政府二次執政後的財經班底,為了開拓財源所大力推動的政策與立法,因此當監察院要求主管機關的官員「確實檢討改善」,社會大眾莫不屏息以待。

經過監察院的驗證,此一政策顯然未對政府稅收帶來預期的助益,反而弊多於利。簡言之:其一,台股日成交值不僅低於正常水準,其萎縮程度遠較其他國家嚴重。其二,上市櫃公司總市值鉅量蒸發。其三,一○一年全年對外證券投資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流出。其四,從證券市場交易結構百分比觀之,本國法人及自然人之交易量嚴重萎縮,造成外國法人成交值明顯增加。其五,一○一年全年證交稅收較預算短收近五五○億元。

雖然,一些財經專家將台股低迷的原因歸咎於核四公投、歐債或東北亞局勢緊張等總體因素。不過不能忽略的是,當下的低利寬鬆環境幾乎是前所未見,衡諸常理,投資人對於兼具流動性與回報率的股票投資理應前仆後繼,尤其美、歐等國際股市此時紛紛創了波段新高,台股豈會獨自憔悴?其中原因,政府當局不得不察。

外資呼風喚雨,喊漲喊跌

本文進而略從台股參與者的結構化,來診斷證所稅對股市的影響。倘若以交易總額扣除三大法人交易金額後之餘額做為「內資」的定義,可以發現,在證所稅議題延燒之後,內資占市場的交易比重即自七八%驟降至六九至七○%左右。與此同時,內資融資餘額,亦自最高峰的二一五○億元持續下降至目前約一七○○億元的水位。可見民間參與台股的意願,確實正因證所稅課徵而減低。

內資的退場,等同於台股結構中法人交易的比重增加,伴隨台股量能回落,「外資」之於台股恐怕愈來愈擁有載舟覆舟的能力。以去年年初至今台股四次較大波段的跌勢為例,無論國內投信及自營是站在買方或賣方,外資均為賣超,其中去年三月起台股大跌一五%之際,外資共賣超近一四○○億,其規模約當同期投信加自營的二十九倍之多,令人咋舌。同一年度,台股於七月、十一月兩次分別反彈九%與一三%,一樣也都由外資埋單,合計兩次買超均超過一四○○億元,對照同期間自營小買,投信甚至逆勢賣超的局面,即可清楚窺見外資左右台股市場大局的程度,已不容小覷。

國內券商經紀業務受排擠

再者,外資對於台股的影響力,也直接嘉惠了外資券商的市占率。依去年一月至今年二月的統計數據,包括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十五家外資券商,其經紀市占率已由二○‧九%爬升至二四‧二%,反之,同期間國內券商經紀業務派餅則明顯受到排擠。可見證所稅的政策,不只摧殘股市量能,也拖累台灣的證券業,實不可等閒視之。

最後,此刻值得朝野深省的是,行政院於九七、九八年間成立「賦改會」,早已就「資本利得課稅」做成決議:「短期以維持現狀亦即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為宜。中長期,自然人暫不考慮恢復課徵證所稅。法人部分可研議是否由其自行選擇拋棄免稅制度,俟時機成熟後,再逐步適度恢復法人課徵證所稅。」因此,在證所稅由行政院去年提案復徵屆滿周年之際,執政者實有責任重新檢討證所稅的合宜性,並提出治本之道,以期找回台股的活水。(本文作者為國票證券董事長)●